光伏企业资本优势有待增强,抵抗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财务风险的能力较弱。
之前,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一直由国家电网公司代发,一些光伏发电站项目只能拿到脱硫电价,甚至没有得到过可再生能源补贴电价补贴,导致项目亏损。对于国内光伏产业的现状,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秘书长李俊峰用了弃儿一词形容,光伏业红火时,全世界都把他当成宠儿。
政策频频出台作为新能源产业,光伏产业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专家表示,加快拓展国内市场是推动我国光伏行业发展的必然途径。这被业界看做是鼓舞人心之举。这意味着,对分布式光伏发电站项目的补贴也将从国家财政部的可再生能源专项基金中出。相关分析师指出,虽然国家近期频繁出台政策,大力补贴国内光伏应用,但国内市场在全球占比较小,产业基本面恶化并不会因此缓解,明年上半年或将是行业最差的时期。
光伏电站若想将盈利能力转变成实际的经济效益还需并网政策做保障,而并网政策却迟迟无法落实,电网公司的空头支票一直无法兑现,涉足光伏电站的光伏巨头苦不堪言。补贴的迟迟不发,让一些新进入的企业不堪重负。多晶硅材料处于产业链的高附加值上端,聪明的中国商人自然也会为之动心,为打入多晶硅原材料制造环节,国内一些企业的确也尽力参与,但这种参与走的还是短平快的路子:从银行拿到巨额贷款进口国外的生产设备生产硅材料出口。
21世纪前叶才开始起步的中国光伏产业,走了一条三十几年前的老路:两头在外,而且是一种膨胀得极快的、更加彻底的两头在外。尚德模式的另外一位践行者彭小峰做得也很精彩,彭小峰是劳保产品(手套、头盔、帽子、眼镜等)行业做得很成功的企业家,彭进军太阳能产业创建了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在纽交所上市创下了单一上市的中国公司最大融资规模纪录。其实美国是政治与经济一体化程度极高的商业社会,任何决策的背后都有政治和经济二元因素的混糅。欧盟的太阳能市场规模更大,2011年中国出口到欧盟的太阳能发电产品金额达210亿欧元(约180亿人民币),可以推测,当地的终端客户设计安装服务商也有巨大利益。
而这个环节在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中利润最低,据统计,高纯度多晶硅材料环节的利润率在39%左右,而组件及封装环节的利润率仅有3%,相差10多倍。那么欧美的太阳能组件进口市场既然对当地服务商和客户都有莫大(博客,微博)益处,为什么政府还要痛下杀手呢?从根上说这是个公共财政问题,美欧的太阳能发电普及率是靠政府大力提倡使用清洁能源并辅以高额补贴来保证的,即是说要保证太阳能发电的用户的使用成本不高于使用传统发电模式的用户,高于的部分由政府承担。
短短几年,中国光伏产业规模做到世界第一,并不掌控核心原材料生产技术,95%以上的产品靠海外市场消化,高科技产业做成了血汗工厂。与此同时,8月份,尚德创始人施正荣宣布辞去CEO一职,纽交所因尚德的股票交易价连续30个交易日低于一美元,已经于9月份对其发出退市警告。市场规模缩减,蛋糕变小,自然要保证欧美本土产品的生存空间,优先照顾本土企业,从而挤压进口产品的输入通道。二是地方政府在高科技、新能源的旗帜下给出了产业优惠扶持政策,最为令人心动的当然是从银行融资的便利。
用国家发改委某官员直截了当的话说:他们赚了很多钱,却不投资。之前的10月份,美国商务部已经砍了一板斧:对从中国进口的太阳能组件征收24%至36%的关税。为什么欧美市场一咳嗽、欧美政府一下药,中国光伏产业就躺下呢?[page]两头在外两头在外是描述沿海出口加工行业在80年代初期兴起的来料加工的一个用词,意为:原料来源在海外,产品市场在海外,这种模式对沿海加工出口行业的初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中国世界工厂大格局的形成贡献了原始积累。中国光伏产业在眼下就如遭遇到日全食,失去阳光而不能发电的太阳能电池陷入窘境。
经过30年努力,中国企业在某些行业和领域实现了决定性的转变,比如服装加工业已经打破了原料在外的格局,形成了自成一体的产业配套。中国光伏企业遭受的冲击几乎可谓灭顶之灾,积压产品堆积如山。
由掌握太阳能发电核心技术的专家创办和经营光伏企业,在中国光伏产业圈可谓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在美国的得手鼓舞了SolarWorldAG,它准备在欧盟也推动这样一个关税壁垒决定。
太阳能电池板价格的跌幅是惊人的,2008年,每片的价格曾经高达4.2美元/瓦片,在四年时间内跌去80%,这极不正常,生产成本的降幅不可能如此陡峭,只有严重亏损才能解释这种现象,受到最剧烈打击的当然是产量全球第一的中国光伏产业。2005年尚德电力在美国纽交所成功上市,股价迅速升值,2006年福布斯富豪排名表上,施正荣以22亿美元资产居美元财富排名世界第350位。缘何这么多的中国光伏企业挤在利润率最低的环节?一是这个环节的进入门槛、特别是技术门槛极低,结果挖矿的、做服装的、搞房地产的、搞贸易商的都趋之若鹜。自然界的日全食是暂时的,太阳终究会从阴影中移出。政策的推动,低加工技术门槛,绿色产业在股市上融资的便捷,引来了无数跟风者。中国几百家光伏企业发起和膨胀就像克隆人:从银行借来巨额贷款,购买外国生产的电池板组件组装设备,再采购由国外生产的芯片,与国产化率最高的蓄电池组装成太阳能电池板,出口到国外赚取微薄利润。
太阳能发电一直是科学界、工业界孜孜以求的领域,欧美发达国家走在推动其行业化和建立消费市场的前列,中国跟进并参与了这一领域的产业化大潮,也产生了风行全球的光伏产业。提炼高纯度多晶硅材料的核心技术和设备外国人是坚决不卖的,国内硅材料企业均采用炭还原电弧法提炼初级硅材料,这种方法的能耗极高,而且环境污染极为严重,浙江的一家硅材料企业曾经因污染激起民愤,引发群体事件。
不能说ITC的这一决定与美国大选中关于中国因素的牵扯无关,也不能说ITC的这一决定与美国本土企业的小动作无涉。三是聚合物多层修饰材料。
简而言之,半导体P-N结在受到光照时电子会从结的一边单向地跑到另一边,当代科技解决了把电子的单向流动从水滴变成涓流再变成巨川的理论和工业化,光伏电池应运而生。这个存货规模相当于2012年之前全球需求量的六分之一,也即全球的光伏产业完全停产两个月,才能消耗完中国光伏产业的存货量。
比如中国数据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华为、中兴在海内外从技术到市场都有分量很重的话语权。闻风而动的中国投资者们蜂拥而至,直到2012年为止,据不完全统计仅仅浙江一省就有200余家太阳能光伏企业,如果众多的中国企业具有真实的全链条研发、生产、销售能力,辅以广阔的内需市场,那么中国光伏产业的世界第一就实至名归,可惜不是。中国多晶硅企业出口一公斤低纯度多晶硅的价格仅为一美元,2008年高纯度光伏级多晶硅曾经卖到800美元一公斤,目前的价格在31美元一公斤左右,也许正因为中国人在初级材料提炼方面降低了外国企业的原料成本,高纯度硅材料的价格也大幅度降低了。2013年到期债务为3.8亿美元(约24.2亿元人民币),赛维自有现金流仅1.37亿美元(约8.3亿元人民币),靠自有资金无力偿还债务,彭小峰个人财富从2011年的35.28亿元,降至7.97亿元,缩水77.41%。
中国光伏产业目前几乎都走硅材料路线,硅材料路线有五大工艺环节,高纯度多(单)晶硅材料生产硅锭(棒)制作硅片切割电池芯片制作组件及系统封装。类似于外国布料在外国裁剪,买来外国缝纫机由中国缝纫工缝接成牛仔裤。
中国数百家光伏企业,绝大多数都挤在组件及封装环节。也许因为施正荣洞悉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的建设难度和成本,熟知光伏产业的消费市场所在,创业初始选择了当时最有可能较快见效的一环光伏电池板组件封装。
据称,此决定的草案由美国最大的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SolarWorldIndustriesAmerica提出,而这个美国本土的制造商其实并非纯正的美国血统,而是德国制造商SolarWorldAG在美国的子公司,SolarWorldIndustriesAmerica是美国太阳能制造联合会CASM的核心成员。中国光伏产业的非理性狂热始于2007年,几乎所有的参与者只干两件事:核心零部件靠进口,市场靠价格战。
在材料环节,一进一出,还是外国人赚了大头,有人说中国人的多晶硅产业是黑(污染)了中国绿(清洁)了欧美。这里所说的投资,指的是高纯度多晶硅材料的提炼和切片等产业核心领域。美国下此狠手,中国的光伏产业这片天空无异于遭遇日食,太阳消失最后一丝余光。第二,太阳能发电总体是真正的高科技产业,无论是生产国还是消费国,都是政府政策扶持的重点。
光伏电池利用的是半导体材料构成的P-N结对光照的敏感性和P-N结的光电转换性,是半导体材料从弱电应用向强电应用的跨越性发展。这几百家光伏企业大多数都做相同的事,把采购进来的硅片放在基板上,再覆盖透光膜,加上电气连接口,做成一块电池板。
施正荣是澳大利亚籍华人,地道的光伏技术专家,大学就读的是长春理工大学(前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硕士就读于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院、博士阶段师从国际光伏电池权威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马丁.格林教授,施正荣的博士论文内容为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技术,施正荣本人持有太阳能电池板方面的相关专利达十几项。殊不知多晶硅材料的价格从2008年的800美元一公斤急跌至31美元左右一公斤,尚德如果还按当时的市场价一半拿货,岂不亏掉血本,尚德不得不支付违约金2亿美元(12亿人民币)了结此难。
尚德模式的最大特点是高负债,据分析,尚德在美上市后其债务规模暴增了30倍,资产负债率高达80%,光伏产业的其它成员基本都在此列。CASE自称代表了美国太阳能产业95%的从业人员的利益,如果对中国的太阳能组件征收高额关税,将导致至少6万人失业。